© 2017 Hogash Studios.

Kishore Mahbubani

  • 首页
  • 简历
  • 文章
  • 书籍
  • 访问
  • 联系
  • English

档案 – 访问 (2004 – 2011)

  • 0
Kishore Mahbubani
Sunday, 12 March 2017 / Published in 访问

对话马凯硕:发达国家要学会和发展中国家分享权力
中国广播网,2013年11月03日

新兴市场坐失脱钩良机
明报专讯,2013年09月18日

2011年全球世界政策会议 (Global World Policy Conference 2011)
维也纳,2011年12月9-11日

2011年全球世界政策会议(主旨演讲): 第一部,    第二部,  &nbsp 第三部
维也纳,2011年12月9-11日

世界结构的转折点(德文) (Wir haben einen Wendepunkt in der Weltordnung erreicht)
(German) VDI新闻报,2011年11月25日

亚洲主导世界未来的时代(印度尼西亚文) (Era Asia Mendominasi Dunia)
(Indonesian) 指南针报,2011年11月22日

欧洲必须向亚洲打开大门,但必须保留自己的价值观 (Europe must open up to Asia, but with its values firmly in hand)
多米尼克•莫伊西,每日星报,2011年10月28日

《对话》大国时代,民主与独裁一起衰落    中文翻译 ( Dialogue 11/09/27 Mad world and lies)
中央电视台, 2011年9月27日

90th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TV)
中央电视台, 2011 年7月1 日

权利的跷跷板 ( The Seesaw of Power)
国际先驱论坛报,2011年6月23日

美国的领导能力 ( American Leadership)
有线电视新闻网,全球公共广场,2011年5月15日

醒醒吧,美国!您落后了 ( Wake up, America! You’re falling behind)
有线电视新闻网,全球公共广场,2011年4月25日

印度不应该为缘政治问题而分心 ( Right now, India should not get
distracted by geopolitical issues)

华尔街日报,2011年1月15日

从纽约到新德里,就像是从一个葬礼到一个婚礼 ( From NY to New Delhi, it’s like going from a funeral to a wedding)
印度时报,2011年1月12日

看中国 ( China View)       视频 ( Video Clip)
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台,2010年12月22日

与杰出思想家马凯硕对话 ( A Talk with top thinker Kishore Mahbubani)
人民电视台,2010年12月12日

公共政策专家预计全球权力东移 (Public Policy expert foresees shift of world power to Asia)
People’s Daily, 2010年12月10日

采访马凯硕,新亚洲的权威:西方统治的结束 (Intervista a Mahbubani, guru della nuova Asia: è la fine del dominio occidentale)      视频 (Video Clip)
By Christian Rock, 2010年11月24日

亚洲的崛起 (Asia Rising)

日本广播协会, 2010年11月9日

美国人会(战略性地)思考吗? (Can Americans Think (Strategically)?)
外交关系委员会,2010年10月22日

播客: “美国经济在复苏吗?” (Podcast: “Is U.S. Economy Recovering?”)     原稿 (Transcript)

法瑞·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有线电视新闻网,全球公共广场, 2010年10月24日 – 10:00 ET

重写英国的外交政策 (UK Foreign Policy Limiting immigration Britains relations with the Vatican)
英国广播公司专访,2010年07月02日

金字塔报专访 (Interview with Al Ahram Newspaper)
2010年6月29日

金字塔报周刊专访 (Interview with Al-Ahram Weekly)
2010年6月24日至30日,第一期,1004

早该进行正当的审计 (An honest audit is overdue)
D+C/E+Z 2010年6月,   英文版 (English)     德文版 (German)

欧洲为何要听亚洲的话? (Why Europe Should Listen to Aisa?)
每日精华,2010年6月1日

BBC辩论:谁的事儿? (The BBC Debate:Who’s Business Is It?)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2010年5月15日

美中贸易紧张局面:亚洲面临的最大威胁 (U.S.-China Trade Tension Asia’s Biggest Threat)
彭博社,2010年4月13日

几乎是种族隔离 (Fast wie die Apartheid)
德国商业周刊,2010年3月1日

强有力的日美关系是亚洲稳定的基本前提 (STRONG JAPAN-US RELATIONS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ASIA’S STABILITY)
由龙一牛山,NIKKEI,2010年3月2日 日本版 (Japanese Version)

彭博社Asia Confidential节目采访 (Asia Confidential with Bernie Lo)
2010年2月16日

如果多边秩序分裂,亚洲国家是最大的输家 (Asian countries have the most to lose if the multilateral order breaks down)
2010年1月16日

泰国讲座 (Thai Talk)
2010年1月12日

播客:讨论奥巴马总统在任第一年   (Podcast:Panel Discusses President Obama’s First Year in Office)  全文记录 (TRANSCRIPT)
星球货币,2010年1月3日       AOL视频链接 (AOL Video Link)    Youtube视频链接 (Youtube Video Link)

播客:中国出现了 (Podcast:Here Comes China)
星球货币,2009年10月9日

中国不愿与美国纠起贸易战争 (China Unwilling to Spark U.S. Trade War)
彭博,2009年9月16日

新加坡经济刺激“全球最聪明”- 余震专访 (Singapore stimulus ‘most intelligent in world’ – Aftershock Interview)
哈里克莱斯勒,BBC博客,2009年9月15日

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Why Foreign Policy Matters)
2009年8月28日

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高峰 (China Int’l influence at all-time peak)
2009年8月27日

中国非凡的发展 (China has developed in spectacular fashion)
张永兴,2009年8月27日

经济衰退后,谁是赢家? (Depois da recessão quem ganhará?)
快报,2009年8月22日

法里德扎卡里亚全球公共广场 (Fareed Zakaria GPS)
2009年2月22日

“中国是一个自由的社会” (“China ist eine freie Gesellschaft”)
(英文版 (English
translation)
)
Christian Kreutzer,t-online.de,2009年2月21日

“西方要学习与其他国家交流” (“Occidente debe aprender a hablar con el resto del mundo”)
Rafael Poch,先锋报,2009年2月17日

美国与权力平衡 (Americ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09年1月5日

西方历史将不会再占主导地位 (Het Westen zal de geschiedenis niet meer domineren)
Marike Stellinga,Elsevier,2008年12月20日

亚洲的世纪:著名外交官马凯硕 (De eeuw van Azië: top diplomat Kishore Mahbubani)
Mark Schaevers,Humo,2008年12月18日

21世纪:亚洲的世纪? (The 21st Century: The Asian Century?)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辩论,2008年12月6日

您想如何解决伊朗问题? 动员瑞士军队吗? (Was wollen Sie mit dem Iran tun? Die Schweizer Armee hinschicken?)
Philipp Loepfe,周日报,2008年11月16日

世界最大的乐观主义者 (Die größten Optimisten der Welt)
Sven Hansen,日报,2008年11月11日

亚洲的复苏 (The resurgence of Asia)
杨睿,中国中央电视台,2008年10月8日

美国危机的机会:投资者现在可能选择亚洲 (Opportunities in US crisis: Investors may now favor Asia)
菲律宾每日询问者米歇尔圣雷莫,2008年9月21日

亚洲人的责任:要求世界现代化 (Asiáticos reivindicam o ‘fardo’ modernizador do mundo)
Marcos Guterman,Estadao,2008年8月23日

亚洲的崛起不只是一个可能性 (Global Rise of Asia is More Than a Possibility)
Tony Hotland and Cornelius Purba,雅加达邮报,2008年8月6日

马凯硕:东盟必须授权于青少年 (Mahbubani: Asean Harus Berdayakan Kaum Muda)
共和国报,2008年8月4日

马凯硕说东盟角色依然重要 (Mahbubani Says Asean Role Significant despite “Hiccups”)
彭博社,2008年7月23日

亚洲的落后国家 (Asia’s Laggard)
Anna Marie Parmintuan,菲律宾星,2008年7月23日

联合国忽略亚洲崛起而失去信誉 (UN Loses Credibility Ignoring Asia’s Ascent)
Thalif Deen,国际新闻社,2008年6月3日

从亚洲角度看世界 (The World Through Asian Lenses)
Mina Choi,中国国际商务,2008年5月

西方,别再说教了 (Schluss mit den Belehrungen)
Dirk Kurbjuweit 与 Markus Feldenkirchen,明镜周刊,2008年5月19日

与Stephen Sackur的专访
(第一部 Part
1
,

第二部 Part 2
, 第三部 Part 3)
英国广播公司HardTalk节目,2008年4月28日

马凯硕和新的亚洲世纪 (Kishore Mahbubani over de nieuwe Aziatische eeuw)
(第一页 Page
1
,

第二页 Page 2
)
Juurd Eijsvoogel,鹿特丹商业报,2008年4月18日

谁将会推动亚洲奇迹? (Who will drive the Asian Miracle?)
福布斯国际,2008年4月8日

BBC论坛 (The Forum)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2008年4月6日

除去西方面具 (Peeling Away the Western Veneer)
NPQ,2008年春季

与 Sarwar Kashmeri的专访 (Interview with Sarwar Kashmeri)
外交政策协会,2008年3月

新亚洲半球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菲利普亚当斯,美国广播公司电台国家(澳大利亚)节目“Late Night Live”,2008年3月17日

西方不了解亚洲的哪个方面? (What does the West not understand about Asia?)
Bigthink.com 采访,纽约,2008年3月14日

与马凯硕对话 (A Conversation with Kishore Mahbubani)
哈里克莱斯勒,与历史对话系列,国际问题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8年3月2日

美国能够处理亚洲的崛起吗? (Can America handle the Rise of Asia?)
外交关系委员会,纽约市,2008年2月28日

与作家马凯硕的对话 (A conversation with author Kishore Mahbubani)
查理罗斯,2008年2月28日

Leonard Lopate 的电视访谈 (The Leonard Lopate Show)
纽约公共广播电台,2008年2月27日

新的亚洲 (The New Asia)
KQED广播电台,旧金山,2008年2月22日

奥巴马是否改变了黑人对美国的形象? (Does Obama Change Blacks’ Image of America?)
丹尼斯普拉格节目,2008年2月20号

全球经济冲击:风暴迫在眉睫? (Global Economic Shocks: Perfect Storm Ahead?)
英国广播公司世界达沃斯辩论,2008年1月25日

全球快速增长 (Rapid Global Growth)
CNBC采访,2007年11月20日

新印度的自然角色 (Natural role for a confident India)
BPreeti Dawra,livemint.com(华尔街日报),2007年11月12日

重新构想亚洲 (Re-envisioning Asia)
By Elaina Loveland,国际教育家,2007年5/6月发行

新加坡的潘多拉盒子 (A Pandora’s Box in Singapore)
By Martha Ann Overland,高等教育纪事,国际章,第53卷,第42期,A38页,2007年6月22日

日本应该有一个新的精神地图 (Japan should have a new mental map)
朝日新闻社,日本,2007年4月20日

起錨? (Anchor Aweigh?)
BBC电台的分析,2007年3月15号

新加坡,亚洲全球化的实验室 (Singapore, the laboratory of globalisation in Asia)
Pierre Rousselin,费加罗报,2007年3月12日


瑞士从全球化中获得了什么? (What profits does Switzerland reap from globalisation?)

瑞士信贷通报,2007年1月23日英语翻译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印度的崛起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
India's emergence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era we are
living in)

印度海外,Rediff.com,2007年1月18日

亚洲时代(新德里) Asian Age (New Delhi)
奥尔加特利斯,2006年12月

“亚洲观点”采访 (AsiaViews
Interview)

2006年11月

亚洲世纪的西方 (The West in an Asian Century)
政策,第21卷,第4期,2005-06年夏季


迈向亚洲世纪 (Towards an Asian Century)

George Skaria,亚洲管理评论,2006年7月


新加坡外交官谈信任 (Singapore diplomat puts trust in talk)

钟昂日报,韩国,2006年5月3日


韩国商人持乐观态度 (Korean businessmen are bullish and optimistic)

东亚日报,韩国,2006年4月28日


专访 Interview by the publication

Hankyoreh,韩国,2006年4月27日


马凯硕谈李光耀政治学院 (Passing Through)

教育时报,印度时报,孟买,2006年4月6日


市场力量决定公共决策 (Market Forces Making Public Policy Complex)

与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大卫埃尔伍德联合受访,商业时代,新加坡,2006年3月30日


新加坡对欧洲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Singapore doubts Europe's competitiveness)

Sabine Muscat,金融时报德国,柏林,2006年3月28日

电视采访, 国家电视台, 泰国,2006年3月22日


全球社会的命运取决于美国与中国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The fate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depends on the US'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Islam)

东亚日报社,米庆由郑某,2006年1月17日

英文翻译 Unofficial English translation

与Diplo杂志的专访,英国,2005年12月


新加坡的历史 (History of Singapore)

探索频道,2005年12月


亚洲崛起:与亚洲对话 (Asia Rising, Engaging Asia)

D.N. Mukerjea,印度商业世界,2005年12月5日


中国象征的挑战 (In Depth: The China Challenge)

法里德扎卡里亚,2005年11月17日


亚洲力量,亚洲价值观 (Asian Power, Asian Values)

独联体大思路论坛,悉尼,2005年8月8日 (CIS Big Ideas Forum, Sydney, 8 August 2005)

美国人会思考吗? (Can
Americans Think?)

Aresh Shirali,商务标准,2005年7月8日 (Aresh Shirali, Business Standard, 8 July 2005)

军备竞赛? (Arms
Race?)

美国广播公司亚太区,编辑,2005年4月20日


亚洲面临的挑战:改变全球政治面貌 (The Asia challenge: changing the face of global politics)

今日世界(ABC电台),埃莉诺厅,2005年4月6日


世界如何看新加坡 (How the World Sees Singapore)

新传媒电台,2005年1月20日


亚太地区可能发生战争吗? (What's the likelihood of war occurring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新传媒电台,2004年8月19日


来自小国的大使对联合国的大思路 (Ambassador from small state has big ideas about U.N.)


Zarine Nandan,印度时报新闻


亚洲人会思考吗? (On book "Can Asians Think?")

卡内基伦理委员会和国际事务


亚洲人会思考吗? (On book "Can Asians Think?)"

Salon.com

新亚洲半球:势不可挡的全球权力东移

  • 0
Kishore Mahbubani
Sunday, 12 March 2017 / Published in 书籍

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

 
从Amazon.com购买

近两个世纪以来,亚洲沦为世界历史的旁观者,手足无措地面对西方商业、思想和力量的冲击。但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亚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据达18个世纪之久的舞台的中心。

那么,亚洲是如何崛起的呢?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力量,做好成为未来全球领袖的准备了吗?历史告诉我们,新的力量的崛起总是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对抗。

亚洲人终于了解,吸收,并且实现了西方的最佳做法:自由市场经济、现代科学技术、英才管理、法治制度。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创新,创造西方不存在的新合作模式。

西方又将如何应对亚洲文明的复兴呢?好消息是亚洲想复制西方,而不是统治西方。如果要愉快的结果,西方必须放弃对全球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G7、联合国安理会的控制。

摘录

显然,亚洲和西方在新世界的本质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发展并达成这一共识是非常逼切的。我们正进入世界历史上最具可索性的时刻,我们今天所作的决策将主宰21世纪的进程。今天,我们拥有为地球上65亿居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潜能,尤其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新知识。但很明显,世界首脑们——特别是西方首脑们——的心里依然受困于过去,不愿或者不能改变他们的世界观。然而,他们就会犯战略性的错误,甚至是灾难性的错误。

2003年3月,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的入侵决定就是其中的一个错误。或许,美英只是打算把伊拉克人民从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并使世界摆脱一个危险人物——萨达姆侯赛因。小布什和布莱尔都没有恶意,但他们的心理被一种有局限性的文化背景——西方心态——所束缚。美国许多重要人物都确信,入侵的美国均会收到夹道欢迎,快乐的伊拉克人民会把玫瑰花撒满街头。然而,历史的发展轨迹下半叶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今天,没有任何国家会欢迎外国入侵者!任何一个伊斯兰国家都不会欢迎西方军队踏入其国土。尤其是占领伊拉克,是一次无比巨大的拙劣行径。即使这次行动得以很好地执行,它也注定要失败。即使美国在20世纪早期(准确地说是1921年)成功入侵并占领了伊拉克,但没有哪支西方军队能够在21世纪初成功地复制这一行为。1920年,温斯顿丘吉尔作为陆军和空军大臣负责在英占伊拉克镇压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的反抗,获得了可以使用毒气的授权。当时丘吉尔说:“我强烈赞成用毒气来对付那些不文明的部落。”然而,如果布莱尔在2003年也是用同样的手段,他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世界改变了,然而,西方的观念却没有改变。

 马凯硕的感言

二十多年来,我过着游牧知识分子的生活,在达沃斯和波坎蒂克等会议吸收伟大的思想。当初,我对西方知识分子的自信与活力感到惊讶。他们有敏锐的头脑,说话的时候,不断产生新的见解。

看到这一群西方知识分子对新现实视而不见,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冲击。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这些西方思想家仍然沾沾自喜,自以为是。我试图通过演讲和文章刺破他们自鸣得意的泡沫。可悲的是,我失败了。他们无法看到,我们正在从一个单文明的世界移到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这些失败,给了我一个教训。如果要说服西方改变心态,就得提出一个新的的世界观。这就是这本书的宏伟目标。如果我们不唤醒自满的西方,麻烦会即将来临。


国家和出版商名单

国家政治出版社:越南文

Fayard: 法文

电子报 (Electronic Newspaper): 韩国文

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翻译(Egyptian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lation): 阿拉伯文

Nieuw Amsterdam: 荷兰文

日经BP社(Nikkei BP Publishing Center Inc): 日文

Propylaen Verlag: 德文

当代中国出版社: 简体中文

天下杂志: 繁体中文

关于本书的评论

逐渐放弃西方文化 : 评《新亚洲半球》
John Richardson, 阿曼观察家日报,2010年2月4日

评《新亚洲半球》
Josef Gregory Mahoney, 政治事务杂志,纽约,2008年10月2日

评《新亚洲半球: 势不可挡的全球权力东移》
Paul Bracken, 新全球亚洲研究,第2卷,第2期,2008

新亚洲半球: 中国,印度和日本之间的权力斗争将如何塑造今后十年
Thomas Fuller, 国际先驱论坛报,2008年6月18日

观点:全球权力平衡
Frank Ching, 中国邮政,2008年5月21日

东方:新的西方
Arun Maira, 展望杂志,2008年5月5日

现在,我们都是亚洲人
Rahul Sharma, 印度斯坦时报,2008年4月20日

亚洲追求平等对待,西方反抗
Sreeram Chaulia, 亚洲时报, 2008年4月19日

西方被锁定 (荷兰文)
Juurd Eijsvoogel, 鹿特丹商业报,2008年4月18日

中国、印度不可有太大的贫富悬殊
Suman Tarafdar, 金融快报,2008年4月9日

西方没有为亚洲崛起付出代价
海峡时报,2008年3月24日


亚洲国家的崛起

Debory Li, 亚洲传媒,2008年2月26日


影射一个新世界

Jeffrey E. Garten, 新闻周刊,2008年2月23日


对《新亚洲半球》的赞扬

“在《新亚洲半球》里,马凯硕从亚洲人的视角出发,有力地为我们描述了这个世界,而且他那敏锐的洞察力也显示出全球的相关性。本书既有远见卓识,又有令人兴奋的争鸣,读来趣味蛊然。” ——阿马蒂亚森,哈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西方,尤其是美国,一直都对亚洲的崛起耿耿于怀,进而恶化为保护主义和慌恐不安。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打击日本,在随后的90年代打击印度的外购业务,21世纪伊始又打击中国。作为当今最有洞察力,最有影响的亚洲知识分子,马凯硕表示,这些行为愚不可及,认同并面对亚洲非凡成就的现实则是明智之举。这本精彩绝伦的书是西方每一位决策者所必读的力作。”——贾格迪什 巴格沃蒂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与法学教授

“《新亚洲半球》深刻分析了全球重心持续转移的长远含义。如果美国想继续在全球扮演领导角色,那他就需要接受本书提出的告诫和教训,而这一忠告出自一位对美国友好、并熟谙亚洲现实的人。” ——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顾问、理事、副主席

“作为一位资深外交官,马凯硕对西方和亚洲的研究精湛。毫无疑问,他的声音在全亚洲最为响亮清澈;他向西方坦言直陈,亚洲人对西方一无所知。潮流在变换,虽然马凯硕的义演可能逆耳,但是如果西方领导人对此置若罔闻,它们必将面临危险。”——傅高义,哈佛大学教授

“马凯硕具有全球性的思想,而且这一思想带有独特的新加坡角度。他这本立论极具说服力的书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长大,结交穆斯林和华人朋友,而且接受英式殖民教育——这些正是成为原住新加坡人的主要因素。他研习西方哲学,为经历过热战和冷战,具有务实精神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做外交官。通过这些,他也怀有“世界一家”的精神,认同联合国的理念,就是这样,才有了这位老练而事故的新加坡人,决心地剖析复兴的中国、印度和伊斯兰降入了迫使古老的西方改弦易辙。此外,在西方发生变革的时候,他还极力新型的亚洲积极作出回应。”—— 王赓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亚洲人会思考吗?

  • 0
Kishore Mahbubani
Sunday, 12 March 2017 / Published in 书籍

《亚洲人会思考吗?》

Can Asians Think? Singapore Edition
Can Asians Think? U.S.  Edition

新加坡版
从Amazon.com购买

美国版
从Amazon.com购买

Can Asians Think? Canada Edition
Can Asians Think? Mexico Edition

加拿大版
从Chapters.Indigo.ca购买

墨西哥版
Siglo Veintiuno Editores
 
中文版
从dangdang.com购买
从haotushu.com购买
 

亚洲人会思考吗?西方文明具有普遍性吗?西方是基于利他的原因而促进人权吗?马凯硕过去十年所撰写的文集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西方文明500余年的支配地位体现了这个文明是唯一具有普片性的文明, 与这样的流行看法相对的《亚洲人会思考吗?》认为:其它文明同样能够像西方文明对人类发展和成长作出同样的贡献。尤其是亚洲文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洲,包括日本、印度、中亚、和中东国家。它是大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印度教)的精神焦点,世界上人口的60%居住于此。亚洲的经济将在50年内超越欧洲和北美,但是西方人并没有改变态度,接受新的现实。马凯硕认为双方必须反省,以避免文明的冲突。 他分析过去,预测未来,以唤醒亚洲人和西方人。

关于《亚洲人会思考吗?》,马凯硕接受了Salon.com 的访问。

《亚洲人会思考吗?》也被列进Amazon.com青年总裁组织院士的图书名单  

评论

““本书绝对一流,雅致睿智,极富煽动性。当他探究一个严肃问题并撰写与此有关的有力论文时,马凯硕显现了无与伦比的天赋。本书将会使亚洲人及其他任何人更好地思考。” — —— Samuel Huntington (萨缪尔·P·亨廷顿),哈福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和《我们是谁》的作者

“如果您想知道其他人怎样看我们 – 而9/11事件证明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观点 – 那么马凯硕是您最佳的引导。他的文章能够给您启示,也会挑战您的思维。” —— Paul·Volcker (保罗沃尔克),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政策名誉教授

“马凯硕写文章时有外交官的风格,它能够解开复杂的政治绳结,使它成为简单的线条。这本书有特殊的能量,因为它出自21世纪领导人的代表人物之手。” —— Joshua Cooper Ramo,时代杂志编辑

“马凯硕的文章往往包含最深刻、最具有挑战性的精髓。他们有助于考虑外交政策,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的亚洲价值观。他的论述有力、文笔流畅,使思想活生生地摆在读者面前,扮演知识戏剧中对立的角色。这是必备读物。” —— Greg Sheridan,澳大利亚报外国编辑

 

走出纯真年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

  • 0
Kishore Mahbubani
Sunday, 12 March 2017 / Published in 书籍

《走出纯真年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
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

   从Amazon.com购买

多数美国人知道,美国和世界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但是,他们不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
走出纯真年代》这本书充满深刻的见解, 令人深思。它解释了美国和世界复杂的故事, 以及近来美国人未觉察到的巨大变化。

这是个悖论,因为美国改变世界的贡献, 比任何国家都大。但是,美国人却比其他人更难适应自己改变的世界。无意中, 美国已经进入了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美国与世界分享 美国梦,给世界千千万万个人点燃了希望。美国没有犯下欧洲殖民者的错误,它解放了数千数万个人,使大家都对它非常感激, 充满善意。可悲的是, 冷战结束后, 美国掉头, 离开了世界, 对其他国家的问题漠不关心, 使大部分的人口都疏远她。1.2亿伊斯兰教徒, 多数的都显然对美国怒目而视, 把奥萨马视为英雄。同样的, 美国对1.2亿的中国人采取不明智的政策。所以, 美国的善意已被化为怒气与怨恨。

但是,美国还有希望。马凯硕是美国的老朋友。他成长在地球另一边的新加坡,但美国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生命。在这本盼望已久的书,马凯硕揭示了世界对美国的希望和失望,也提出一些建议,以让美国挽回局势。美国的势力始终还是世界上最强的。如果明智地利用它,可以使世界更美好,保护美国的长远利益。

T美国的政体中有积累的智慧,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社会。近年来,这个智慧却被忽视了。美国缔造者们明智地相信,美国应当充分尊重人类的意见。这本书也说明了,这信念如何应用在今日的美国。

外交政策协会编辑强力推荐

关于《走出纯真年代》的评论

“有时候需要由外国人来全面观察一个国家。马凯硕是一位曾经生活在美国并且热爱美国的新加坡人。在本书中,他写出了自己对美国及其所在的希望与担忧。无论是从现实主义还是从理想主义来看,这都是一次值得称赞的尝试。美国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朋友,世界也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思想。” ——法里德·扎卡里亚,《自由的未来》作者

“马凯硕很喜欢美国,也了解世界为什么不喜欢美国。以一个外交家的坦率、敏锐和冷静智慧,他借助美国人善良的性情,使美国免於自食恶果。凡是不了解世界为何不信任美国的人,应该阅读《走出纯真年代》这本书。” ——Arthur Schlesinger,Jr. (小阿瑟施莱辛格)

“这是一部由了解并热爱美国的人所写的作品,非常个性化且富有思想性,值得一读。作者了解并欣赏美国,但他也受各国文化影响,所以能够用国内和国外人的观点来看世界。这本书是个衷心的劝告,美国领袖应该重视它。马凯硕警告美国,不应该独断独行,如果要达到目的地,就得和有相同目标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同心协力,紧密合作。这是一个恳求,为多元文化理解,为理智的领导,为智力的恳求。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他的恳求。” —— Paul Kennedy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马凯硕就美国力量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提出一个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有洞察力的观点。其个人的阅历有丰富了这一观点。对那些想要知道美国必须怎么做才能把世界变得对美国人、对其他所有人都更加美好的人来说,首先是对美国人来说,此书是必读之书。” ——Samuel Huntington (萨缪尔·P·亨廷顿),哈福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和《我们是谁》作者

“国际外交官马凯硕这本书,有一种告别信的感觉。马凯硕在信中告诉美国朋友,他们的国家虽然是出自好意,但是却不了解自己如何影响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很多时候,美国在国外的影响比在国内的影响还要强大,经常无意自我伤害,也伤害了其他国家。他提醒美国人,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美国梦,象征着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使全世界仍然羡慕我们。他告诉美国人如何不需顺应世界但改善与世界的关系。” ——Les Gelb, 外交关系委员会前主席

“建设性的批评,正合时宜的劝告 — 美国人有马凯硕这样的朋友,还想要什么呢?他是全球化的孩子,一位深受尊敬,说话坦率的学者,是见解深刻的美国居民,也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作家。这些优点,在他批判美国外交政策的风格和本质之时,是显而易见的。”  ——Strobe Talbott (塔尔博特), 布鲁金斯学会会长

“《走出纯真年代》是一个即令人不安又极富有挑战性的书,提出了一个对未来几十年都极为重要的问题:美国在其最初的两百年里借助思想而非军事的力量为人类福祉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那么它最终能否避免过去导致帝国灭亡的狂妄与自大?他显然是希望美国能够重塑世界所急需的建设性的领导意识。与此同时,他毫不怀疑这种愿望需要一种对全球利益的敏感性,这一敏感性得来不易 。” ——Paul Volcker (保罗沃尔克),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经济政策名誉教授

“这本书使马凯硕成为世界上对美国人的最佳诠释者,也是让美国人了解世界的最佳向导。” ——John Lewis Gaddis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罗伯特·洛维特耶鲁大学历史教授

有关新闻

美国能够恢复况日恶化的美亚关系吗? – 韦瑟政策论坛

外交杂志书评


华盛顿邮报书评


新闻周刊书评

书目报书评


全球主义报的摘录


耶鲁全球在线的摘录


美国杂志书评


大使馆杂志的采访

时代杂志书评

关于《走出纯真年代》的文章

我们与他们
John Lloyd, 2006年7月7日

放弃纯真
Adam Luck, 2006年6月17日

美国人会思考吗?
Aresh Shirali, 商务标准,2005年7月8日

F新加坡前外交官劝美国恢复好传统
John Shaw, 华盛顿外交官,2005年7月1日

把美国唤醒
Hardev Kaur, 新海峡时报,2005年5月25日

别在做梦了
Robert Walch, 2005年5月2日


卿赖斯:瓷器店里的一头公牛?

Tom Plate, 中国南方早报,2005年3月18日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十字路口:亚洲学者
2005年3月7日,法新社

世界:联合国报道
Betsy Pisik, 华盛顿时报”,2005年3月7日


美国把中国视为威胁,“这是华盛顿的公开秘密”

Stephen Handelman, 多伦多星报,2005年3月5日


书评:《走出纯真年代:重建美国与世界的信任》

Noel V. Lateef, 外交政策协会书评,2005年2月

关于《走出纯真年代》的博客

美国在海外:重建信任
Bruce W. Jentleson, TPM Cafe, 2005年8月01日

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

  • 0
Kishore Mahbubani
Sunday, 12 March 2017 / Published in 书籍

Beyond The Age of Innocence

 
从Amazon.com购买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在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预示着一个大转变的形成。然而政治的全球化仍然以西方为主导,全球化的趋势与各国、各民族的区域性利益的矛盾是21世纪的主要矛盾。作者认为,世界已然是一体,全球各国,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必须要在更广泛的思想基础上达成一致和融合,才能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

新书推荐

“当全球社会更加紧密,冲突也随之而来。然而马凯硕使我们相信,在谋求全人类共同利益时,人性是第一位的。”
— 联合国前秘书长 科菲·安南

“马凯硕的新书不仅深刻分析了目前世界面临的挑战,并且给出了改善21世纪世界秩序的新观点。对权力政治和世界政府有兴趣的人一定要读读本书。”
—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帕斯卡尔·拉米

“马凯硕批判性地对西方提出了挑战,引人入胜。他试图为东西方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这一点十分重要。”
— 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一书作者 约瑟夫·奈

“外交政策中最重大的失误是对他国观点的误解。全球局势和以前不一样了,无论是否喜欢或赞同,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决策者必须要读一读这部重
要的著作。”
— 美国前财政部长 劳伦斯·萨默斯

关于本书的评论

  马凯硕的世界格局建构
 
新京报网, 2013年10月19日

  西方应学会与东方分享权力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东西方应学会分享权力
 
菲利普•斯蒂芬斯, 金融时报, 2013年03月28日

 

搜索

标签云

书籍 书评 关于马凯硕教授的文章 文章 访问 马凯硕教授撰写的文章

档案

  • November 2018
  • June 2018
  • May 2018
  • September 2017
  • March 2017
  • September 2015
  • February 2015
  • March 2014
  • November 2013
  • October 2013
  • July 2013
  • May 2013
  • April 2013
  • March 2013
  • December 2012
  • December 2008
  • December 1999
  • December 1998
  • 首页
  • 简历
  • 文章
  • 书籍
  • 访问
  • 联系
  • English
TOP